“德国之声”网站8月30日文章,原题:中国着眼于德国的著名“隐形冠军”模式 众所周知,中小型家族企业是德国经济的骨干力量。他们可能不是博世或拜耳,但如果市场份额可以说明问题的话,像克朗斯、威力和伟巴斯特这样的家族企业堪称全球玩家。德国战后精心打造的模式令世界羡慕,中国等竞争对手纷纷复制。
在世界500强企业中,德国只占28家,但论小型市场领军者,德国占到48%。事实上,约99%的德国公司是中小型企业。这些都是所谓的“隐形冠军”。一个“隐形冠军”必须满足这样的标准:在其全球市场上排名前三,同时在公众当中的知名度不高。相比其他国家,德国有更多这样的企业。
几乎60%的德国“隐形冠军”在中国生产产品。德企在华工厂数量超过2000家。相比之下,目前在德国只有4家中国绿地工厂(从头开始建造的新工厂)。由此可见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差距。
中国现在是世界头号制造业大国。中国在5G、量子通信和铁路等领域领先,但在先进制造业方面,仍然处于第二或第三梯队。不过,中国对德国的出口包含越来越多的尖端工业产品,如机械、医药和汽车产品。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的一项研究,此类产品占欧盟从中国进口的比例从2000年的50.7%上升到2019年的68.2%。
今年6月,中国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一项指导意见,提出力争到2025年培育1万家细分领域的“小巨人”企业和1000家行业冠军企业。
从历史上看,“隐形冠军”企业有很高的创新水平,平均每1000名员工拥有31项专利,而大公司只有6项。2005年以来,中国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一直排在世界前10位,并在2010年超过德国。
“隐形冠军”概念的提出者赫尔曼·西蒙认为,德国“隐形冠军”应该担心中国公司进入德国市场,“但这个问题并不局限于德国市场,因为德国的‘隐形冠军’是真正全球化的,大多数企业80%以上收入来自国外市场。毫无疑问,中国人将成为德国人最强劲的竞争对手”。(作者乔·哈珀,乔恒译)